集团首页

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时代呈现

来源:必威BETWAY 时间:2023-11-03 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对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所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向全党提出了要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这一文化使命的内涵表达,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推进文化传承发展和繁荣兴盛的根本要求,它既是新时代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又是我们党强烈文化担当和高度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更是承载着全体中国人民对未来中国美好文化前景的根本寄托。

今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这一重大论断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主体性”概念,这是对中华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理论基础。

的确,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崛起,都是以文化创新和文明进步为先导和基础的。文化是一条河,它所承载的是我们的生活世界,按照马克思的理解,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那么文化即是需要人民在生活中贯彻和诠释的实践方式。

主体性是一个民族文化生命的根本维系

主体和主体性的问题是哲学研究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在人与世界的关系展开中,人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按照哲学最一般的理解,主体性作为一个关系范畴,指的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与对象性客体所形成的关系、地位、作用和影响的性质。如果我们说哲学是人学,那么就意味着我们要从人作为主体的性质出发,来认识人与世界的关系。

谈到主体问题,黑格尔在其《精神现象学》一书中曾经提出过“实体即主体”的著名论断,“照我看来,——我的这种看法的正确性只能由体系的陈述本身来予以证明——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在黑格尔看来,实体不仅是客观的,而且其自身就是能动的,是“活的实体”。任何实体无论是物质、人、还是社会,都具有能动性,其原因就在于他们自身之中都包含着矛盾性和否定性。实体是运动变化的主体。实体不是现成的、被给予的存在,不是永恒不变的本质。实体是辩证运动的主体,它的特征在于能动性。实体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经历了辩证发展的全过程,才是全面、绝对的。实体的精神性或观念性使之成为主体,主体的客观性或存在性使之成为实体。

显然,人作为主体,其主体性的呈现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德国文化哲学家卡希尔认为“人是文化的存在”,是文化划定了“人性的圆周”。如果说人是文化的存在,则人的主体性所表征的必然是人的文化生命,即文化主体性。一个民族要想真正做到自立自强,就必须真正实现民族的主体性自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

在全球化时代,人类进入了一个普遍性交往的时代,世界各民族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互鉴日益成为常态。在此情形下,主体性便成为一个民族文化生命的根本维系,也是我们确立文化自信的根本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曾用三个“事关”来阐明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确,我们只有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达到文化的主体性自觉,才能保持文化定力,筑牢中华文化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根基,才能将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转变为民族文化共识,振奋起全民族面向未来的精气神。

百余年中华文化走向的历史回顾

中华文化主体性植根于五千多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在历史上中华文化曾经呈现出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形态的独特魅力。但是,中华文化在迈入人类现代化的过程中,曾遭遇严重的困境。中国人经历了从“傲慢”到“失落自信”再到“回归自信”的曲折心路历程。我们的文化主体性也一度陷入迷失。

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遭遇了空前的挑战,其文化主体性也日渐迷失。对个体而言,文化主体性的失落带来人的理想信仰的危机、精神家园的丧失、身份认同的迷茫;对国家而言,文化主体性的失落造成一个国家丧失独立自主,沦为强势文明的附庸与奴隶。

从鸦片战争到今天,可以说中华文化面对世界,经历了从“俯视”到“仰视”再到“平视”的心路历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中华大地上找回、发展、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因此,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从传统走来,充分吸纳着现代文明成果,谱写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结合”让中华文化主体性焕发出新生机

今天,努力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这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个带有基础性、前提性的时代课题。“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经由这种有机“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的精神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使其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我们要坚持以“两个结合”为着力点,持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塑造新的文化生命体,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立足于中华文化主体性,我们才能够实现真正的文化自觉,进而实现对人类现代化共同价值的“自主的适应”。

(作者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摘自:学习强国


地址:济南市章丘区文博路2号 邮编:250200 电话:0531-66778082 Email:qlnuwdxy@163.com
Copyright betway88必威手机网页版bw61-官网入口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